赵氏孤儿

动作片大陆2010

主演:葛优,王学圻,黄晓明,范冰冰,海清,赵文浩,王翰,赵文卓,鲍国安,张丰毅

导演:陈凯歌

 剧照

赵氏孤儿 剧照 NO.1赵氏孤儿 剧照 NO.2赵氏孤儿 剧照 NO.3赵氏孤儿 剧照 NO.4赵氏孤儿 剧照 NO.5赵氏孤儿 剧照 NO.6赵氏孤儿 剧照 NO.13赵氏孤儿 剧照 NO.14赵氏孤儿 剧照 NO.15赵氏孤儿 剧照 NO.16赵氏孤儿 剧照 NO.17赵氏孤儿 剧照 NO.18赵氏孤儿 剧照 NO.19赵氏孤儿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4 16:12

详细剧情

  《赵氏孤儿》豆瓣官方小站:http://site.douban.com/107923/  春秋时期,晋灵公不喜权臣屠岸贾(王学圻 饰)当道,且厌丞相赵盾(鲍国安 饰)专横。赵盾之子赵朔(赵文卓 饰)双喜临门,不仅战功卓著,而且妻子庄姬(范冰冰 饰)也身怀六甲。屠岸贾视之为 心腹大患,设计在朝堂上投毒,借灵公之口,灭赵氏九族。  庄姬在大夫程婴(葛优 饰)诊脉时,目睹夫君赵朔身亡,悲痛中决定生下婴儿。此时,屠岸贾手下韩厥(黄晓明 饰)前来灭种。临危之际,庄姬将婴儿托付程婴,让他交给公孙杵臼(张丰毅 饰),后拔剑自刎。韩厥因此被屠岸贾砍伤,后者下令封城,挨家挨户搜查婴儿。情急之下,程妻(海清 饰)把赵孤交上。程婴前去认领赵孤,程妻去见公孙杵臼。因封城,程妻母子被藏于影壁墙内。屠岸贾设苦肉计,逼程婴说出婴儿下落,相继诛杀公孙杵臼及程妻母子。程婴强忍悲痛,独自抚养赵孤。韩厥在求医时了解到真相,与程婴结下生死同盟。程婴携赵孤投奔屠岸贾门下,并让屠岸贾认下赵孤为义子。从此,展开了长达 15年的复仇计划……

 长篇影评

 1 ) 你要拍的既然只是赵孤的同人那干脆自己原创不是更好?何必呢?何苦呢?

自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之后,陈导的牌子就算砸了。

不过就前三十分钟来说,至少陈导还是极力展现了他们那一代(是第五代吧)导演普通具备的某种……算是优点吧——各种无意义的构图好看。于是这些都是应该拍无意义大片的主儿啊。整部电影竟然是有一个地方本人想落泪的——就是那谁(众:灵辄!)拉着马车奋力救主的时候,配上那“啊啊啊”的背景音乐,陈导有意义的漂亮构图,还蛮有几分悲壮感的。至于后来出场不多的庄姬死去,非要摆出那种pose,镜头再拉上去,特么的做作无意义,特么的好莱坞。

于是大家都想——哟,果然是大片啊!如果你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在前三十分钟果断地快节奏地介绍完故事的大背景之后,这部电影就变成室内情景三爹教子基情脉脉的家庭伦理片了。这几十分钟观众欣赏到的,除了程婴与韩厥之间“不能让孩子知道,不能让老屠知道”的秘会,就是程婴和屠岸贾在针对程勃(这名字是古人取的,咱不能怪导演,但你特么的还专门让庄姬来取这名儿是恶趣味啊)的教育方式上的冲突。

回头来看,这整戏的剧本大约是出于这样的一个生产流程下:作为一代文青代表的陈导想要拍摄一个关于人性、仇恨与命运主题的片——虽然本片结束后我根本看不出陈导的中心意思到底是什么,是在用屠岸贾的结局来说明“只要你不当对方是仇敌,你就没有敌人”应该放下仇恨呢,还是想用程勃和程婴的决定来说明“人性中的仁与爱永远敌不过仇恨,个人只能承担先辈种下的因果活下去,而无法选择自己的道路”,然后不知怎么的相中了这个无论在史记还是元杂剧当中都意在表现“士为知己者死”的中国传统侠义精神的故事,为了将这个中国人熟烂于心的故事扭曲成陈导想要的主题,剧本创作者对于故事中的人物与故事的情节都做了大刀阔斧的改编,然则可惜,编剧君们不是太史公的对手,难以自圆其说,于是故事的后面就要慢慢给“找回来”

这种不能处圆其说,一则体现在人物塑造上。
原作中为了体现中国古时代极普遍的后来东渡去日本演变为武士道的取义精神,将屠与赵分成了“奸”与“忠”以合理化程与公孙的选择,最后图的就是正义得张冤仇得血。
本片中丑化赵氏的做法倒是没什么——反正不出几分钟就全家死光光了,然则对屠氏的编写却显然的自相矛盾——如此多疑之人为什么不干脆将程氏的两个孩子都杀掉以断绝后患?又为什么明知程氏与自己有杀妻之恨又收人做食客且极力抚养其子视同己出?(屠氏肯定不止这一个食客有儿子哂)为什么在已知程勃身世后还奋力将其救出,之后又故意同程婴当面对质?(考虑到之前赵氏有讲“你的儿子假如没死,现在也应该有儿子了”,这里似乎插入一段当年屠公子被围困,屠氏救援不及目睹自己儿子丧命的情节才合理,不过据说剧本是两拨人写的,估计写乱了)

原作中的程勃乃程婴一人在深山中养大,每日耳濡目染只知道替父母报仇,后来手刃仇人,实在顺理成章。
本片虽然名为《赵氏孤儿》,但程勃的出场时间甚至都不及刀疤叔叔,亦无任何内心戏份可供观众围观其思想转变过程。程勃是在屠氏的护佑下长大,从小不知道有什么血海深仇,与屠氏感情其笃,亦父亦师亦友,只怕比对程婴还要亲密。于是这孩子怎么能在一知道自己的身世之后就立刻向前一刻还深深敬爱的刚刚救过他的义父拔剑相向,实在超出正常人的理解能力。这孩子……是脑残吗是冷血吗?

原作中的程婴乃是为赵家尽义。献出自己的儿子以保护赵家的骨肉这一点也许不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但是放在当时的环境下(那时候还没有什么妇女儿童保护意识,小女孩被爹娘亲手弄死的也有)也不算太离谱。含辛茹苦不只为赵家复仇,也是为了保存赵家这一滴骨血成人不让赵家灭了香火。
本片中的程婴根本不在乎赵家是死是活,当初一念之仁导致自己的妻儿被杀,与情与理来说,已经了无生趣。况且换成看片的任何一个观众,只要得到机会何人不想手刃屠氏?谁会想到“十几年后叫赵儿斩杀屠氏”的神经病idea——你丫就能保证赵儿不夭折(当时没有抗生素,小孩得病死亡的机率很高的好吧)?你丫就能保证屠氏不寿终正寝(你也不看看当年的平均寿命是多少)?你丫就能保证最后自己不嗝屁国家不打仗?在有百分百把握的时候不亲自下手,非要等赵儿长大,程婴的思维也实在异于常人。

至于韩厥……这个角色的用处纯粹是为了搞笑兼搞基的吧。

至于情节发展上。程婴夫妇一开始明明就打定了主意要献出赵孤以自保,既然如此,为何后来却一再错失向屠氏澄清的机会。
其实在公孙找上门时,声称自己的孩子乃是赵孤,然后在屠氏已然起疑的情况下果断承认他手中的孩子就是赵孤任由屠氏弄死,再回头向公孙申明自己的亲骨肉被屠氏当成赵孤杀害,自己当遵守庄姬的嘱托将赵孤抚养成普通百姓,从公孙哪里抱回自己的孩子,不就既救了那一百婴儿也救了自己的骨肉?中间怎么的绕来绕去演变成片中的结果,实在与情与理都说不通。你说做爹的脑残也就罢了,程夫人一介女流,在性命关心居然也没说溜嘴……

编剧自己也知道这些地方不通,于是后来借韩厥与程婴,借屠氏与程婴之间的对话,努力来圆这些不通。但不通就是不通。

其实我不懂,如果陈导如此想要拍一个有关人性的故事,中国古代这么多故事可供选择,甚至以中国历史之丰富,你要自创一个也未尝不可,又何必要吃力不讨好的给程婴等人写同人呢?还是这般OC情节又不讨好的同人……

最后,虽然这几年对于古装片渐渐的也已经心死了,但还是忍不住吐槽——这个故事是春秋时代,像面条这种东西,你就是用大拇指去想也会觉得不对劲吧!还有馒头什么的!还有辣椒!当时根本连茶叶都没有啊!这根本是连考据都不用考据的东西啊!还有兵车兵种马上的装备,去找个相关历史学家稍微请教一下会死是不是?!为什么每次都要搞到这么雷!

啊啊,写完评论是真的生气了。于是再扣掉一星。

 2 ) 赵氏孤儿:时代不再了,也再没有《霸王别姬》了

《赵氏孤儿》第一次媒体见面会上,陈凯歌说:“自从《无极》后,我面对批评的态度是,照单全收。”那日,底下坐了黑压压的一排记者,大家其实都想到起了《无极》:古装片,大制作,《赵氏孤儿》会不会和《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一样成为陈凯歌的滑铁卢?谁也不敢开这个头,扫了导演的雅兴,倒是陈凯歌自己先说了,这是聪明的一招。

 

其实陈凯歌有点多虑了。《无极》是他创作生涯中的低谷,不可能再差了。那个年代,他昏了头,一门心思往大制作上奔,忘了自己安身立命的本钱。《赵氏孤儿》没有那么差,至少在前一个小时内足以证明他还是中国最牛导演。最初重要人物的出场,寥寥几笔,性格跃然纸上;那场血雨腥风的宫廷争斗也拍得极为精彩,最后赵家的灭门惨案把整个气氛推上了高潮。

 

不过前一个小时的戏也是各类版本史料呈现最足的。陈凯歌功课做得好,消化能力也强。无论是从剪辑节奏还是各项指标的把握,他拿捏的极为精准到位。

 

PS,我不得不说,范冰冰还是美死了。虽然只有不到十场戏,但那张脸一露面就惊艳动人。尤其是大屏幕上看,五官精致。相较下,扮演葛优媳妇的海清真像一个大妈。奇怪的是,私下看,范冰冰很一般,还有点胖。看来她真的天生适合大屏幕。

 

到了电影后一个小时,怎么形容呢?就像一场狂风大作后只下了星星点的下雨。各种不给力。陈凯歌在媒体见面会上曾说过,他做了一些改变,要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去解读程婴和赵氏孤儿的关系。比如,为什么程婴要用自己的孩子换他人的儿子,这是不是有点太残忍?古人讲究的”义“字当先,在现代社会里,是否还能成立?

 

显然,陈凯歌没有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其实解读并没有错。无论京剧版本,还是元曲版本,赵家灭门惨案发生前,故事的脉络几乎一样的;灭门惨案发生后,各个时期的创作者都做了相应程度的改编。比如有的版本是程婴带着孤儿逃到深山,有的则是程婴和孤儿归入屠岸贾门下……

 

当然,任何版本都是可行的,但如何解读的通顺就成了大问题。在电影上映前,如果我没理解错误的话,陈凯歌的剖析是:程婴只是一个小人物,无疑卷入争斗,只是阴差阳错被迫成为了“忠义之士”。在抚养孤儿的15年中,他希望用爱化解仇恨。

 

可是,电影的后一个小时所着力描写的程婴和孤儿的关系中,观众看到的却是另一番状况。在此不剧透。反正故事的主线变了味道,各种莫名其妙和不知所云。

 

PS:葛优演的没有问题,王学圻再次证明了精湛演技,到是黄晓明在复仇的三角关系中显得最弱。他真的不适合演这类戏。每次他出场,明显接不住戏。做一个比喻,他的演技就好似和武林高手对打,人家是出拳于无影中,他虚张声势,拳拳不在点上。

于是,《赵氏孤儿》和《梅兰芳》一样落了个“虎头蛇尾”的评价。如果说,《梅兰芳》最后的仓促有各种难以言喻的现实理由,那《赵氏孤儿》后半程的苍白和无力就是创作者本身的问题了。

 

其实,我一直在想,这不是陈凯歌的问题。看《赵氏孤儿》前,我特地翻出三联做的那期《凯歌老了:一个人与一个时代》。那是意气风发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黄金时期。从禁锢的体制内解放后,艺术的创作力如井喷般奔涌,《黄土地》《红高粱》哪一部电影不是经典?

 

难怪人们总爱问:”为什么陈凯歌再也拍不出《霸王别姬》?是那个时代造就了《霸王别姬》。时代不再了,《霸王别姬》也就没了。

 

在中国电影票房一路高涨的当下,中国电影却再也没有旷世精品了——这是一个莫大的讽刺。你可以说是电影变得商业化了,也可以说是电影人不思进取了。但很少有人去反思是电影的创作能力在急速退化。每一个电影的黄金年代,背后都有一批优秀的编剧在支持,而编剧的工作即等同于创造——请让我们看清一个现实:今年的鲁迅文学奖颁布后,骂声一片。当人们不再相信任何国家文学奖项时,还有哪部小说能成为时代精品呢?

 

8月采访张艺谋时,他谈了自己无奈。不是他不想拍戏,而是真的没有好本子。所以这几年,他的作品都是改编而来。从《三枪》到《山楂树之恋》。

 

陈凯歌没能成功的改编《赵氏孤儿》的后半部——他大可不必自责,一个人是无法脱离时代和他所处的制度去干做事情的。就算你的品质在好,能力再强,都不重要,你的成功与否一定取决于制度空间的大小。

 

其实,在三部贺岁大片中,我到最期待《非诚勿扰2》,王朔出山,不知道他还是不是那个飞扬跋扈目空一切的北京顽主,亦或是变成了个谨小慎微,无功无过的中年怪叔叔?

我又想起了去年华表奖上陈凯歌和冯小刚同获最佳导演奖。冯小刚絮絮叨叨,语无伦次,一一感谢了诸多兄弟;陈凯歌从容不迫,字字珠玑,看似跑题的讲起了国家山河和命运。

 

这一幕,是中国两个最知名导演的典型写照。

 

时至今日,陈凯歌一定还是那个少年凯歌,他的气节,野心,情怀和对电影的无限热爱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削弱,正如他说的,他对那些对历史人心起推动作用的人和故事,始终关注,且心存敬佩。在大时代的洪流中,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导演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对在体制下被异化的人们发出的反抗的赞扬。

 

陈凯歌的情怀始终是美的。只是时代,没有给予他合适的讲故事的方法。这,也是我们的悲哀。

 3 ) 不懂义,不懂戏

虽然很难说普及到13亿人、人人皆知的地步,但《赵氏孤儿》的故事也配得上家喻户晓这四个字。故事情节是体现的是唯有中国才有的“义”:晋国大夫屠岸贾屠杀赵氏一门300余口,并意图杀害赵家最后的遗腹子。此时,公孙杵臼和程婴二人挺身而出,以程婴自己的儿子偷梁换柱,并让程婴假装出卖公孙杵臼及赵氏孤儿,最终保住了赵氏最后的血脉。在程婴忍辱负重将孩子养大后,最终将屠岸贾灭门。这个故事影响中国数千年之久。直到谭嗣同舍生取义时,还和潜逃日本的梁启超以“程婴杵臼”共勉。

除了跌宕起伏的情节之外,这个故事最吸引人的环节无疑是义的完美体现。在中国的战国时期,忠这个概念是相对薄弱的,大家更多的讲究的是义,也就是“士为知己者死”。公孙杵臼是赵家的门客,为赵家牺牲可算忠义两全,但程婴作为赵家的朋友,还能为其两肋插刀就绝对是义了。

义有一个特点,就是不需要在绝对意义上是正确或正义的,所以这个概念在西方是没有的。虽然戏剧中谋杀赵氏全家的屠岸贾一直都是以大恶人的形象出现的,但实际上他和赵家的恩怨更多涉及的是晋国领导层的政治斗争,撑死只能算是为利益进行的狗咬狗,很难说谁是谁非。实际上,之所以将屠岸贾逐渐演变成坏人,就是因为日后中国义的概念已经不盛行,所以才必须有了正义的名声之后才能行义。

这正是因为义,所以整个故事最高潮的地方并非赵氏复仇,而是复仇后程婴一意自杀,以此来向众人证明自己二十年心血并非为了最后的结局,而是为了能够对两位友人有个交代。这种重视形式上的完美的思想正是义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但也正是因为义这一思想在后世逐步淡去,所以无论是今年看的戏剧版《赵氏孤儿》还是陈凯歌版的《赵氏孤儿》,义都是最被淡化的部分。而且,在戏剧中程婴至少还是个义士,到了陈氏电影中则成了一位被卷入悲剧的普通人。

如果因此而说戏剧电影没有文化似乎有些强人所难,毕竟西方传统里没有义的概念,但这并不减弱西方文化本身悲剧的厚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陈氏的电影继承的更是西方将普通人卷入命运漩涡的传统。

但即使如此,戏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也是有共通之处的。比如,戏本身要有一致性,不能想当然。因此,本片剥夺义虽然减少了观影乐趣,但真正的致命伤却是导演不懂戏。戏的情节并不是可以调整的,特别是经典戏剧设置,因为经典往往已经是最合理的配置,而任何改变都必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因此,当你隐去程婴本身对赵家有义理、只是因为机缘巧合才牵扯在救孤一事之中时,那么你就必须舍去“生死孰难”的抉择,也就无法让程婴为了千金去“出卖”孤儿,也就无法为屠岸贾这一为了将赵氏斩草除根而不惜杀死一城婴儿的恶魔找到一个不杀死程婴手中两个婴儿的动机。由于导演大幅改变了经典设置,又没有提供这种相应的调整,故事中充满了各种不合理,要说可以说上一天一夜。

拥有平面人物不一定是坏事,但如果每个人物都根本没有性格、而成了只是为剧情服务的道具就可悲了。在戏剧中,“程婴卒与俱匿山中”的情节已经变成了把自己和孩子住在屠岸贾家中。这样虽然刻意增加了冲突,但实际上弱化了程婴完全舍己为人的人物性格和张力。但和电影相比,戏剧还是做了一些调整的尝试(虽然并不全部成功),电影则完全没有逻辑可言。这一致命缺陷再加上陈氏影视语言的贫乏和诸多笑场设置,使得《赵氏孤儿》成为了失败之极的作品。如果说还有一点意义,就是让更多的人知道了程婴。但和各种戏剧化的尝试相比,司马公的“原作”要动人得多,那才是中国义理的本色。

 4 ) 忘了时间忘了你

偶然看到一部重映的电影,带孩子去看,给孩子讲诉了一遍那段历史故事。自己也是感动了,感动古人一诺千金 往往付出一生!而今诚几何?信几何?总会在以后的时间忘了你,反正不是心里的男一号,忘了就能忘了。先忘了你的样子,再忘了你说话的声音,随后忘了你擅长笑,或是喜爱笑,忘了你穿过灯光慢慢由浑浊变清晰,忘了你在我心目中变换反复的样子,忘了你说过的话.。 像飞鸟忘记曾经栖息的沼泽,犀牛忘记夏天的味道,失去双腿的人忘记曾经健

 5 ) 编剧陈凯歌变形记

中国电影的死结就是剧本,剧本这一关过不了,再好的戏也出不来。



《边走边唱》

原著:史铁生小说《命若琴弦》
编剧署名:陈凯歌
变形:强行融入了史诗风格的寓言色彩

举例:主角盲歌手所唱的民歌,由乡间俚曲改成了华夏先祖的传说
“古时候有英雄,叫夸父,追日头,五百年”
“古时候有女子,叫女娲,炼石头,五百年”

陈凯歌:“可以把这部电影看做是陈凯歌的精神自传。”

评价:拍得非常沉闷,我光看老艺人说一些词不达意,玄而又玄的话。(芦苇)



《霸王别姬》

原著:李碧华小说《霸王别姬》
编剧署名:芦苇、李碧华(未参与创作)
变形:剧本完全由芦苇操刀,陈凯歌没有动过一个字

芦苇:“我写剧本,你不要当编剧。”
陈凯歌:“我巴不得。”

八卦:徐枫找到陈凯歌的时候,他开始根本没看上这个故事,觉得太通俗,是三流小说。可是因为除了徐枫没有人给他投钱,最终接招。



《风月》

原著:叶兆言小说《花影》
编剧署名:陈凯歌、王安忆、舒琪(未参与创作)
变形:陈凯歌和王安忆两人经过了多次的长谈交流

王安忆:“他是一个贪婪的人,他要的东西太多了。我不知道他让电影承担这样重大的负荷对头不对头,但我预感到他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像陈凯歌这样思想和情感太多的人,迷上电影,真是一件不幸的事情。”
陈凯歌:“王安忆是个作家,并不适合写剧本,尤其不适合给我写剧本。因为我们俩的优势是一样的……王安忆写的东西精神上是很高的,我跟她有点像,所以我们没办法真正写出一个落到地面上、落到人间的故事,因此整个过程很困难。所以在剧本的阶段就决定了这部电影可能会有问题。”

八卦:叶兆言受邀写了最初两稿,陈凯歌拿走了。到上映时,电影字幕中并没有提到该片改编自叶兆言的《花影》。

评价:到了拍《风月》的时候,陈凯歌完全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我告诉他前面有老虎会咬人,他不听,非得咬了他才跑回来告诉我:“老板,真的有老虎会咬人。”(徐枫)
我太注重艺术,太注重技巧,那种存在于《霸王别姬》里的非常非常“真”的东西没有了。……我已忘了简单的力量,《风月》是一个犯错误的阶段。(陈凯歌)



《荆轲刺秦王》

编剧署名:陈凯歌、王培公
变形:巩俐对剧本提出了意见,在经过讨论、修改了前三十场戏之后,她方才答应出演赵姬。

八卦:姜文对剧本不满意,并提出了很多想法,他认为,如果他不能理解荆轲这个人物,他就无法去演,最终辞演荆轲。
本片在日本首映的版本是根据剧本剪成的,连陈凯歌自己都认为“文学剧本却有违视像规律”,后来又重新剪了一版,变平铺直叙为板块结构。“与其这样拉开的散点儿的叙事,还不如把情节集中起来。”后来在2003年接受白睿文采访时,他又表示“第二个版本是我被迫为欧美市场做的,他们派了一个人到北京来说你应该这样剪、那样剪。因为这是一部预算很高的电影,我没办法不听,心里很不开心,因为我觉得原来的版本更符合我的原意。”

评价:在剧情与人物的逻辑关系上,如其剧本般的混乱不堪难以理喻,犹如进入了一座无视结构原理的巨无霸式的建筑之中,满目是大而无当华而不实的堆砌,台词声嘶力竭内容却苍白无力。(芦苇)



《无极》

编剧署名:陈凯歌、张炭

陈凯歌:“张炭是有贡献的,我觉得他最大的贡献就是陪我一块聊天。”
张炭:“我和陈凯歌导演在5个月的剧本讨论中,唯恐观众不笑,观众能笑,是看到了剧中的荒谬性,《无极》是蕴含着深刻主题的诙谐剧、悲喜剧。”



《赵氏孤儿》

原著:纪君祥杂剧《赵氏孤儿》
编剧署名:陈凯歌
变形:一是加入屠岸贾弑君情节,二是韩厥放孤后未自杀,三是加入了程妻一角,四是屠岸贾的死法。

高璇:“我们最引以为豪的创作是元杂剧没有的人物——程妻对于情节走向的翻转、推动,贡献最大的情节是程婴把赵孤抱回家,城门四合,兵士逼迫全城交出婴儿,程婴找公孙,回家发现程妻已把赵孤顶包程勃交出,从而把赵孤和100个婴儿捆绑置换为公,程勃为私,懂剧本的人知道:此节盘活上部。”
高璇:“关于上半部,情节都在,意思变了,因此上半部不能说是我们的上半部,同样下半部也并非与我们无关,战争一节:赵孤冒进被围、屠岸贾救之受伤、赵孤再求程婴反救之,包最后一节弑屠,没离开前也都大致有了。”
高璇:“我们的后半部是:程婴利用赵孤接近屠岸贾,几次杀之未遂,于是决计利用赵孤复仇,当前史批露,赵孤于情无法下手,于理必须杀屠,程婴目睹赵孤纠结,遂觉自己逼少年杀人之残忍,在复仇箭在弦上一刻,少年崩溃手软,程婴为护赵孤,以身殒命。”
任宝茹:“电影中,‘毒蚊子杀王’和‘两条鱼滑倒韩厥’两处情节并非我们的设计,而是导演的妙笔。”

八卦:在剧本写了一多半、完成“搜孤救孤”结点后,由于接受不了赵孤和屠岸贾情深意笃十五年、听了自己身世就提刀弑父这样的情节,高璇与任宝茹退出创作,而陈凯歌坚持最后结局是“一个快意恩仇的故事”。

什么时候陈凯歌可以放下他那半吊子的哲学思考和抑不住的人文关怀,不再揽编剧的活儿,或许《霸王别姬》还有得超越。

其实,一切悲剧的起点已经安排在了陈凯歌考北大落榜那一年:

“人家说我的作文写的就不成,别的科目成绩还可以,他们还纳闷我作文不好,干嘛还考中文系。其实,当时我自认作文写得是不错的,很有文学性,已经忘了当时的作文题目了……”

 6 ) 陈氏瓜子儿命

一九五二年,岁次壬辰。那年的龙据说是极背的一条:命主劳碌、分离、忧患不绝,凡事播十分种收三分禾。故,那年降世的龙子龙孙一生的主运——套句陈凯歌惯用的词儿——铁定是够悲壮的。 这是吴念真给陈凯歌回忆录写得推荐序中的一段。我一直以为,现如今适合拍《赵氏孤儿》的中国导演非陈凯歌莫属。就冲这悲壮劲儿,以及他的文化功力——好歹人家是北京四中出身,还娶过文化人儿呢。 万万想不到陈凯歌只借了《赵氏孤儿》的壳,自己编了个故事。这个故事表面上看起来与《赵氏孤儿》挺像,实际上却并不是那么回事。这从英文名Sacrifice,海报宣传语“最不可思议的复仇,不是杀人,是杀心”大致也能看个端倪。 就不提史记了,里面程婴和公孙杵臼直接找了个别人家的孩子来当替代品,十足猥琐。对于一部悲剧而言,这简直像是将勃起的性器泡在冰水里,泄气又伤人。陈凯歌的《赵氏孤儿》与纪君祥元杂剧相比有几个改动,扭转整部剧的气韵是最大败笔。 首先,电影里省略了鉏麑,对灵辄的笔墨仅限于扛马车。鉏麑是屠岸贾派去暗杀赵盾的杀手,潜伏在树上看到赵盾在家焚香祷告,全都关乎国家社稷利民苍生,唯独没有家人和自己。鉏麑感动了,就自己撞槐树死了。顺便说说,赵盾在晋国的职务也是总理。 灵辄是个每顿要吃一斗米的壮汉。没好命能生在高老庄,被主人嫌弃,就张着嘴躺在桑树下。赵盾正好经过,好奇,灵辄解释说:饿了,想吃点桑椹,但是自己上树摘那就是偷,只好张着嘴等桑椹掉进嘴里。赵盾于是请他大吃了一顿,灵辄吃完一抹嘴就走,没说一声谢谢。等到赵盾被屠岸贾追杀,坐上只剩两匹马、一个轮子的马车时,灵辄出现了。把马车架在自己身上,策马狂奔,“皮尽见肉,肉尽见筋,筋尽见骨,骨尽见髓。” 大仲马曾经说,历史是什么,历史是我挂小说的钉子。我斗胆多问一句,钉子钉在墙上,墙是什么? 无数诸如鉏麑、灵辄这些看似庞杂的线索,只能作为逸闻出现的小人物,他们的所作所为和信奉的东西构成了这堵墙。所以才挂得住历史,同时挂住大仲马的小说。对他们的轻视和舍弃,使得巨人之所以成为巨人、悲剧之所以成为悲剧的土壤消失了。至此,陈凯歌亮出了自己的想法:告别传奇,将《赵氏孤儿》软着陆为人性故事。 但是,“让自己儿子死,换别人儿子活”,这对于生活在传说之外的现代人是在太过匪夷所思,也成为陈凯歌要解决的最大难题。在电影里,这一难题被改造为“给错了”:程婴妻子将赵氏孤儿交出去,意味着剩在手中的婴儿必然成为多余的那个人,必死无疑。为了救自己孩子,所以要救回赵氏孤儿,阴差阳错弄死了自己孩子,并且搭上老婆。 于是,程婴要报仇,要用复仇在屠岸贾面前重新找回尊严。照这个思路拍下去,不论是讨论复仇和暴力对于人之异化,或者个体被工具化的纠结那也算有料。万万想不到,陈凯歌将剩下的一个半小时整成了肥皂剧。 总的来说,陈凯歌对于《赵氏孤儿》故事的改造,是用一种先进的,更符合现代人想法的价值观取代了陈旧的、如今看起来愚昧的旧价值观的过程。遗憾的是,在纪君祥那里,在“忠义”价值观指引下,剧中出现的人物都是具体的,符合逻辑的;在陈凯歌这里,剧中人物失去了支撑,沦为导演手中的玩偶。 对于程婴“弃子保孤”原始动机的改写,看似更为符合人性,却将赵氏孤儿的故事从整个历史传奇中撕裂开,也直接导致后续事件不合逻辑。在纪君祥笔下,屠岸贾要收集全城所有新生婴儿处死,程婴之子本来难逃一死;程婴举报公孙杵臼有功,帮助屠岸贾“除掉”赵氏孤儿,才顺理成章成为门客。在电影里,原点已然不同,却仍然照搬旧情节必然消化不良。 陈凯歌本来有机会借《赵氏孤儿》完全收复沦陷的荣誉,可惜他自信满满,踢开编剧,将一个激烈慷慨大悲剧软化弱化。《赵氏孤儿》成了陈氏瓜子儿,没有艾未未陶瓷瓜子的嘎嘣脆,只闪烁唾沫星子的光芒。 陈凯歌幼时家中有个保姆,沈奶奶,满族人。早上梳头用牙刷沾了头油刷在头发上,亮亮的,桂花味,体面而自尊。1961年,沈奶奶偷吃陈凯歌兄妹的食物,陈凯歌想出的唯一理由是:饥饿让她恐惧。恐惧比爱更有力量,陈凯歌说。其实这话不是那么对,对口诛笔伐的恐惧根本不如对自己的爱更有力量。

凯歌导演太爱自己了。

这么着也挺好。《赵氏孤儿》里的晋景公怎么死的吗?他吃饱了撑的找人算命,人家说他活不到吃新麦。等到新麦放在桌上,晋景公没顾得上吃一口,就得瑟地把算命的找来杀了。不料突然肚痛去上厕所,掉进茅坑淹死了。 这就是命。

 短评

凯歌还是英雄气短啊

5分钟前
  • LOOK
  • 还行

我说两个人为了复仇每天商讨计划哪里腐了,你们有病啊!没药治你们!

6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力荐

“你骗了我”“是你骗了我!”我对不住他他对不住你你对不住我blablabla……脑海中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史诗故事却被演绎成小打小闹的娘娘肥皂剧

9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前半部分实在是好。中间开始掉链子,结尾直接洒狗血。

14分钟前
  • 小猪大侠
  • 还行

1/3好酒,2/3白水。

19分钟前
  • 风间隼
  • 还行

救孤部分很好。最后三刻钟烂尾了。

22分钟前
  • DiDi
  • 还行

陈凯歌继 《无极》 后又一史诗巨作!!!

24分钟前
  • BayKa兔子
  • 还行

四星,中国电影加一星,五星,我觉得感动了我,很简单。

26分钟前
  • spencer
  • 力荐

范冰冰竟然越来越美了……

27分钟前
  • 那个巫婆
  • 推荐

凯子哥,真的,程婴到底怎么你了,你要这么作践他?

30分钟前
  • 祖贤
  • 较差

多一星给黄晓明勾人摄魄的小眼神儿。

34分钟前
  • 奇爱博士
  • 较差

我喜欢那位用双脚当车轮的死士

36分钟前
  • 布宜諾斯
  • 推荐

与风格一贯生猛的姜文和叙事九浅一深的冯小刚相比,陈凯歌这几年拍电影越来越符合他这个年龄段男人的性能力:前戏精彩,后继无力。

37分钟前
  • 陈野犁
  • 较差

前一半好剧本把这部后期完全做毁的片撑到四星。@编剧高璇 @任宝茹 真给力,还是不能高看陈大师,尤其不能高看娶了陈满神的陈大师……

40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葛优真是神了!!!又想起他的那部《活着》。一个真正的演员应当如此。

41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力荐

人妻爹+鬼畜干爹+妖媚疤脸叔叔,三个男人相爱相杀的烂尾育儿故事

44分钟前
  • Aeolia
  • 推荐

你们说的都很好,我就不多说什么了。陈凯歌已彻底精神分裂,此事古难全(完)

4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为什么陈凯歌总是虎头蛇尾?

50分钟前
  • Ri-Mei
  • 还行

剧透:甲舅死了,甲爷死了,甲爹死了,甲妈生下甲后死了,甲全家都死了;丁死了,乙儿死了,乙妻死了,乙当甲爹,丙当甲干爹;死的人都是丙杀的,丙杀死乙,甲杀死丙。评价:前1h五星宫廷戏,连死七命,值半价票,导演陈凯歌;后1h三星育儿戏,熬死俩人,不如退票,导演凯歌陈。【UME安贞】

54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看完总算明白王学圻为何会在之前采访中说葛优有夫妻的感觉了。。。PS:黄晓明也对葛大爷不离不弃。。。赤果果的基情四溢

55分钟前
  • gobbe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