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翼弃兵

欧美剧美国2020

主演:安雅·泰勒-乔伊,伊斯拉·约翰斯顿,玛丽埃尔·海勒,托马斯·布罗迪-桑斯特,马辛·多洛辛斯基,雅各布·福琼·劳埃德,比尔·坎普,马修·丹尼斯·刘易斯,罗素·丹尼斯·刘易斯,克洛伊·皮里,摩西·英格拉姆,哈利·米尔林,多洛雷斯·卡波里,贾妮娜·埃尔金,帕特里克·肯尼迪,克里丝蒂安·赛德尔,阿克姆吉·恩迪福尼恩,塞尔吉奥·齐奥,丽贝卡·鲁特,弗雷德里克·斯特罗门格,索菲 麦希拉,威廉·霍尔伯格,埃洛伊塞·韦伯,约翰·施瓦布,朱丽·帕德尔

导演:斯科特·弗兰克

 剧照

后翼弃兵 剧照 NO.1后翼弃兵 剧照 NO.2后翼弃兵 剧照 NO.3后翼弃兵 剧照 NO.4后翼弃兵 剧照 NO.5后翼弃兵 剧照 NO.6后翼弃兵 剧照 NO.13后翼弃兵 剧照 NO.14后翼弃兵 剧照 NO.15后翼弃兵 剧照 NO.16后翼弃兵 剧照 NO.17后翼弃兵 剧照 NO.18后翼弃兵 剧照 NO.19后翼弃兵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9 00:12

详细剧情

  根据沃尔特·特维斯的小说改编,这个成长故事探索了天才背后真正的代价。20 世纪 50 年代末,年幼的贝丝·哈蒙(安雅·泰勒-乔伊饰)被遗弃并托付给肯塔基州的一家孤儿院。她具有惊人的国际象棋天赋,同时对政府提供给孩童的镇静剂上瘾。贝丝被自己心中的恶魔所困扰,在药物和痴迷的双重作用下,她变成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技艺高超且富有魅力的弃儿,并决心打破男性主导的国际象棋界建立的传统界限。

 长篇影评

 1 ) 抽烟喝酒泡男人,但我是个龙傲天好女孩

在看到安雅的成名作《女巫》脱下衣服,从平地飞上天际的那一瞬间,我就确信这个姑娘将会大有所为。

在出道几年内,安雅先是凭借其出众的气质在惊悚,恐怖,悬疑题材电影中扎下根来(《女巫》,《摩根》,《分裂》,《良种动物》,《马柔本宅秘事》还有个只算是配角的《玻璃先生》)。

之后她开始将自己的演艺生涯向更广阔的天地拓展,去年很少有人知道的《摩比小子大冒险》中,她有了难得的歌舞演出,也为动画的女主角献上配音,很快她又在木偶动画《黑水晶:抗战纪元》为女主角配音。

今年的三连发里,在传记性质的《放射性物质》中出演居里夫人的女儿,在超英片《新变种人》(新变档人)出演艳惊四座的秘客,在恋爱喜剧《爱玛》里好好过了一次换装的瘾。

但是,再有潜力的演员也需要机缘与好的剧本,除了出道的《女巫》和沙马兰的《分裂》之外,其实安雅更多的作品都名气不大,好不容易参演x战警世界观的《新变种人》又屡遭波折,最后口碑实惨。

幸好,《后翼弃兵》(又名《女王的棋局》)用其几乎完美的剧作节奏,漂亮的摄影,与安雅越发娴熟的演技完美融合,完成了一盘令人赏心悦目的弈棋。

兵到底线,化身为后。

剧透预警

1

观看《后翼弃兵》这部剧时,除了“安雅好美”之外,最大的感受就是故事发展的顺畅,用一位好友的话来讲,就是如同“德芙巧克力,丝般顺滑”。

改编自“国际象棋”题材的作品,哪怕是架空,也是需要有相当大的胆量的。不同于很多激烈抗争的运动项目题材,下棋,并不能通过肢体上的冲突来让赛事跌宕起伏,生死输赢都在一张黑白棋盘之上,比拼的是脑力与心态,而随着赛事级别的递增,“喜怒不形于色”的戒律又让影片在棋局中剖析角色内心变化难上一筹。

所以很多人在看之前会有这样的疑问,我并不喜欢国际象棋,可能都看不懂,这部剧真的适合我吗?

这就是本剧最成功的一点了,它将“专业的棋局”与“人物生活际遇的跌宕起伏”微妙地糅合在了一起,并没有花费过多时间去描述对观众来说比较枯燥的规则,对弈的煎熬等等,但主角哈蒙生活的每一个瞬间,似乎又脱离不开国际象棋给予她的馈赠与囚困,于是在反复拉扯,在春风得意与自我毁灭,在宛若轮回的消逝与出人意料的久别重逢的合奏之下,《后翼弃兵》完成了一幕令人陶醉的演出。

2

没有人,能拒绝一个龙傲天的故事。

因为哈蒙小时候居住的孤儿院中已经有一个小孩叫做“玛丽苏”了,所以相比于因为天生丽质而受到众人追捧,用自己的天赋与努力开挂的王道剧情,还是会更加爽快。

就靠着地下室里面的一张小棋盘,每周几次短暂的对弈,哈蒙就能在脑中不断复现棋局精进技艺,一出手就轻易战胜了中学的棋艺社。

几年没有摸过棋子,被收养后不久便参与州赛事并拿下桂冠,并在之后不久的全美比赛中拿下并列冠军(虽然最后一局输掉了)。去墨西哥城越级挑战世界冠军博戈夫自然折戟沉沙,但是作为最终boss,要是被初出茅庐的哈蒙轻松击败,那也太没脸面了。

重新振作起来的哈蒙拿下实至名归的全美冠军,并在之后用自己弱势的快棋一战多直接打到原全美冠军心态崩溃,虽然做了很多准备,去巴黎第二次挑战博戈夫依旧因为酗酒功亏一篑。

但是在她生命中最消沉的时刻,曾经的好友们都一一站出来为她鼓舞精神,这次,她去了博戈夫的主场,并且问鼎世界冠军。

而此时的哈蒙,才只有二十岁。

没有人会拒绝一个爽快的故事,尤其当这个故事还富有波折而不是一顺到底,人们会因为短暂的低谷而在之后的胜利时得到更多观赏的愉悦性,而且用脑力战胜对手也比用武力去降伏敌人看上去要高雅得多。

但是所谓的“龙傲天”,并不仅限于棋局之上,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处的“后来居上”同样是本剧精彩的妙方。

刚入学时哈蒙因为性格孤僻而处处碰壁,寒酸的着装也遭同学们耻笑,而在她晋身为天才少女并且赚取人生中第一桶金后,身边之人态度的反转自然能给观众以扬眉吐气的感受。

说起来,观众一路跟随着没钱买杂志,没钱买棋盘,没钱付报名费的穷困哈蒙,到州冠军拿了一百美元的奖金,到之后一路平步青云,最后用一叠钞票砸在自己养父的脸上把他扫地出门,这是不是有一点“莫欺少年穷”的网文感觉了呢?

在政治形态上,本片同样有一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态度,下棋就是下棋,没有意识形态之争,让她为了一点赞助费而发表违心的宣言,那干脆我自己筹钱,也不能让我成了政治的玩物。

更难能可贵的就是,本剧对于这种“压迫”的描写非常克制,在一个男性广泛存在的圈子之中,剧本一个不小心就很容易走向大肆渲染性别歧视的路线,本剧用一些很小的细节反复重复着这样的环境与舆论压力的存在,既让人能在胜利后感受到拨乱反正的快感,又没有让这些负面因素喧宾夺主让人产生聒噪的嫌恶,这是《后翼弃兵》很高明的一点。

3

虽然哈蒙抽烟喝酒泡男人,但是她最后还是变成了好姑娘,我们也依然很爱她。

天才光环背后的生活,或许才是本片“棋局”之外最重要的主题了。光鲜亮丽,款款动人的妆容之下,从幼时染上的药瘾,从青年时开始接触并一发不可收拾的酗酒恶习,还有养母可能因为长期酗酒的身亡,母亲因为悲恸而轻生,历史上盛名加持的天才棋手变得疯狂,或是选择自杀等等信息,都让我们对哈蒙的人生有了一些隐忧。

本剧很聪明的一点就是将哈蒙的生活和哈蒙的棋局绑定在一起,一部剧中三次主要的失利,一次比一次跌得更惨。

第一次输给班尼,但是因为历史战绩的原因,所以依旧算是并列冠军,所以结果不算太差。而且在养母的打气之下,哈蒙亦很快振作起来,还开心地和同学来了一发。我们注意到,这个时候正好就是哈蒙开始大量饮酒的开端。

第二次的失利,是败给了博戈夫,面对世界冠军毫无抵抗之力的哈蒙输了后还惊闻母亲去世的噩耗。受到如此打击的小哈蒙幸而有了哈利的一段陪伴(照例也来了一发)。

第三次的失利,同样是败给博戈夫。不同于上次的毫无准备,这次哈蒙和班尼训练良久,却因为哈蒙自己没能抵御酒精的诱惑而功亏一篑。在这之后,自然就是更没有节制的堕落。

还好乔琳的出现救回了哈蒙。

哈蒙是幸运的,在她最黑暗的时刻总有人会伸出援手,发生过的事情已无法改变,但是你可以选择改变明天,而不是一味沉湎。

4

Home sweet home。家庭,是哈蒙内心情感的主线。

虽然她并不喜形于色,看上去也不是那么情感丰富,但是她确实是希冀着拥有一个完美的家庭与亲人的。

原生父母,在影片的一开头就分道扬镳,失去母亲的哈蒙在福利院里,只有大姐姐乔琳和地下室中的萨贝能让小哈蒙感受到一点关心。

被收养之后,养父的角色亦快速消失,哈蒙逐渐和养母形成了一种超越友情,又距离亲情差上一点的关系,养母从头到尾都一点不懂国际象棋,但是她愿意听着哈蒙讲述她对弈的内心变化(你能注意到当养母死了之后,再也没有通过她的讲述重现棋局的剪辑方式了),两个人有时候互相嫌弃,但是更多是互相扶持,这已经是哈蒙内心“家”的一种方式了。

养母的死自然让家庭这个关系崩塌,不过养母死前和墨西哥城的笔友共度了几轮春宵,想来也不算过于悲惨的落幕。

哈蒙最后,还是通过象棋,找到了家人。

狭义一点,就是班尼,哈利,乔琳,汤斯还有那些支持她的好友,在对阵博戈夫的那一天为她筹划走法,帮她出谋划策。

但是广义地来说,通过象棋,她赢得了所有象棋爱好者们的尊重,当她走上莫斯科的大街,被众多棋友围拢的那一刻,她不再孤单,肯塔基州或是莫斯科,意识形态的不同,又有什么关系呢?

5

当然最打动我的,还是校工萨贝和哈蒙最终也没有还清的那十美元。

就像哈蒙一样,萨贝也是一个很孤独,寡言少语,不善言谈的人。而正是这样的人,在不经意间给了哈蒙启蒙,虽然总是输掉心有不甘,但是他还是找到了更厉害的人,试着引领哈蒙去一个更广阔的天下。

萨贝,真的是一个好人,哈蒙第一次参加大赛的参赛费,就是萨贝出的,萨贝想来也很不富裕,但是他应该是毫不犹豫就帮哈蒙出了这笔钱。

但是,哈蒙最后忘记了还钱。

似乎也就是不久之后,哈蒙忘记了萨贝。

直到萨贝去世。

哈蒙回到曾经那个小小的地下室,看到萨贝一直收集着的关于哈蒙的剪报,想一想,萨贝比哈蒙要孤独得多,他没有哈蒙天赋英才的棋技,他在福利院中也算是最底层的员工,没有人在意他,没有人想起他,哪怕是葬礼,也只是牧师在照本宣科,或许又会被很快忘记。

甚至被他一直关注,一直念想的哈蒙所忘记。

那一瞬间,我真的非常感动,但哈蒙的重新振作,并不仅仅因为没有回访或者还钱的愧疚,更是因为她的堕落,辜负了那些以她为世界之人的信赖。

萨贝这一段,真的是全片最点睛,最让人落泪的一段剧情。

从一个孤儿,成为世界冠军。

就像国际象棋中,小兵到了底线,就能化身王后大杀四方一般神奇。

安雅,也完成了一次从“大家眼熟的演员”到“国际象棋女王”的蜕变。

想一想剧中的哈蒙,二十岁就已经赢得了世界冠军,之后的路怎么想都会是下坡路吧。

但是,人生并不止一条通途,安雅在拓展自己的戏路后亦有无限的机会,无论是之后回归恐怖片的《soho区惊魂夜》,还是大热ip前传《疯狂的麦克斯:Furiosa》,想来安雅之后会活跃在越来越多更大的舞台之上。

剧中哈蒙母亲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很喜欢。

不要做别人眼中的傀儡,要做最好的自己。

 2 ) 女王在下很大一盘棋(观感+剧情线+配乐整理+国象知识)

TGIF! (Thank God, it's Friday) 期待了很久的《女王的棋局》,Netflix终于不负众望的在周五放了出来。首先是小组里对于“正确”的本剧标题的讨论,我个人是能理解“后翼弃兵”支持者的,毕竟是queen's gambit的专业名词直译。不过感觉本剧封面结合"女王的棋局"这个标题,更容易让观众了解本剧的内容(大女主剧+象棋剧),“后翼弃兵”这个标题专业但是并不是很容易理解。

最开始关注本剧是因为封面非常的有吸引力,安雅·泰勒-乔伊的造型非常有气质,国际象棋的故事背景也令人耳目一新。 刷了之后发现,除了天才少女横扫全世界的对手的爽文套路以外,本剧对于很多人生问题都有讨论。一个从小被送去孤儿院,拥有不幸童年的天才少女,如何一步步成为世界冠军和一个成熟坚强的人的。此外,女主从一个单打独斗的孤胆英雄到与朋友们集思广益战胜强敌,都让人看到了一个天才的人生里除了赢棋还有生活和成长。我觉得这也是她最亲近的养母想告诉她的。

本剧的故事线并不复杂,改编自沃尔特·特维斯1983年的小说,探讨了天才的真正代价,以及孤独意味着什么。小说本身的重点聚焦在女权,国际象棋,药瘾以及酗酒问题。而在导演的镜头下,我看到了记录了一个天才少女的成长,一路上遇到了很多好朋友,帮助她度过难关,其中也不乏善良的陌生人,如女棋手,店员等等。有一个不幸的童年已经很难了,希望她/他的未来可以被温柔对待,被治愈。

“家庭是你创造家庭的人,你邀请谁加入,你允许谁与你分享这个空间,有时与那些非血缘关系的人更为强大。如果你允许的话,这是一朵可以绽放出美丽花朵的东西。当你感到最孤独或最孤独的时候,那只是因为你看不到比鼻子更远的东西。你身边有爱你、支持你的人,其实你并不孤单。。。我认为这是一个想法,你不必出生在一个伟大的家庭,你可以选择你的家庭。“

剧情线:


第一集的前半集在讲女王在孤儿院的童年时光,以及如何对chess (国际象棋)产生的兴趣。很有趣的点是,第一次和老人对弈后,女主看天花板都是棋子,并开始跟老人学习国际象棋的知识。之后9岁的女主吊打老师,之后又吊打林肯高中的象棋老师,并盲棋 1v2 轻松取胜。对方好奇她如何练棋,她说“I play in my head, on the ceiling.”(我脑子里都是棋)大概这就是天才吧!本剧后面也会多次出现女主的这个“超能力”。此处对方送给女王一个娃娃,转身就被扔进了垃圾桶,给人物塑造加分!而绿色药丸的设定,暗示了女主从小被喂镇定剂,以后或多或少会与镇静剂上瘾作斗争。而第一集的结尾,女主在林肯高中的棋社,一个人80分钟解决所有对手,开始爽剧套路(划掉)。紧接着在电影<圣袍>的 "Finale/Hallelujah" 的福音声中,幼年女王嗑了一桶镇定剂药丸,整个人栽倒在同学和老师面前。

第二集开始介绍女主的青年时代,住在领养家庭,开始高中生活。接触杂志chess review,但是囧于没钱就顺手偷走了杂志(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个偷书的事情后面会填坑,某种意义上也算是老板的善意支持的了女主的成功。本集的重头戏是 女王第一次参加肯塔基州国际象棋锦标赛(tournament),真正开始了解国际象棋比赛中的规则,遇到心仪的小哥,并赢得了人生中的第一个比赛冠军。养父在本集抛家弃女,令母女下陷入困境。但没有钱怎么办? 女主:自己打比赛赢奖金!养母仿佛看到了一棵摇钱树,以及人生的新希望,完成了从梦想成为一个贤妻到良母的转变。

第三集始于童年回忆,母亲带她去河边游泳(有点像《时时刻刻》里维吉尼亚伍尔夫自杀的桥段)。辛辛那提锦标赛,女主再次拿到冠军,并和养母组成了经纪人和棋手的另一层关系。第一次被邀请去女生聚会,发现自己格格不入,偷了一瓶酒然后逃跑了,此处算是酗酒的伏笔。1966拉斯维加斯 US Open美国国际象棋公开赛。本尼瓦茨,全美冠军,女王第一次输棋。虽然输了,但是似乎因为是积分制的原因,获得co-champion共同冠军。这一集的标题 "Doubled Pawns",这正是本尼打败女主所用的套路。本剧自始至终,用各种细节来凸显苏联人在国际象棋界的统治力,女主也开始学俄语。并因此接触到嬉皮士。

第四集的核心是,抛出了一个天才们总要面对的问题,成名过早,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像张爱玲说的“出名要趁早”,我们见到了很多天才的横空出世,在我们惊艳于他们天赋的同时,很难主要到其中的挣扎。比如我能想到《火箭人》里埃尔顿约翰的挣扎,同类的例子还有很多。

本集里女主也第一次面对苏联大神博科夫,在毫无抵挡之力的惨败之后,她发现自己失去了最亲近的养母。因此备受打击,又变成了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一个人生活,陷入了低潮期。这时前对手 哈里·贝尔提克(Harry Beltik)这时出现在她的生活里,担当她的陪练和同居室友。好景不长,Harry认识到自己失去了对国际象棋的热爱,选择去学习并找一份普通的工作,他和她友好的告别,叮嘱女主照顾好自己,从此“第一任男友”似乎领盒饭下线。紧接着1967年,女主来俄亥俄州参加美国国际象棋锦标赛,她和本尼瓦茨都砍瓜切菜般轻松击败其他对手,会师决赛。有一个小插曲,女主Beth被本尼瓦茨骗取下快棋,然后被本尼吊打。但之后的决赛上,她则轻松取胜,获得了去巴黎再战博科夫的机会。 为了击败大Boss博科夫,两位全美冠军在纽约的地下室里讨论着棋局。自认为是灵性派棋手的Beth,宿醉之后去和博科夫决战,果然又输了。之后加上养父的出尔反尔,她一度情绪极度抑郁,靠酗酒度日。 但萨贝先生去世,给Beth送来了童年闺蜜的帮助。The End Game, 终局之战在苏联展开。比赛中有一个场景很震撼,比赛的现场包括观众和转播,只有女主一位女性,孤独又闪耀。女主一路过关斩将,而苏联人借封盘的机会,集思广益讨论棋路(不知道算不算作弊,有点找人帮忙写take-home projects的感觉)。最后和博科夫的大决战,女主的棋友们利用时差研究棋局,帮女主分析对手的套路,并成为了女主的坚实后盾。终于女主第一次击败了博科夫,成为了冠军。

国际象棋相关


S01的前半集在讲女王的童年,以及如何对chess (国际象棋)产生的兴趣。很有趣的点是,第一次和老人对弈,童年女王直接被 Scholar's mate (四回合将杀)击败,这里两个人更像是老人在逗小孩,击败这个词都偏重。 对“四回合将杀”感兴趣的可以参考这个wiki页面,中文网站有很多类似的教学,更广为人知的名字为“四步杀”。类似的还有 Fool's mate(两回合将杀),这里没出现两步杀的原因,主要是两步杀属于“愚者自将”,太需要对方的配合。

第二场对局之前作为一个超智少女,女王眼中的天花板上存在着棋盘,思索出破解之法后露出了诡秘的笑容。然而对局之时,被老人早盘吃掉了queen( 国际象棋棋局中实力最强的一种棋子 )。 老人教导女王下棋除了rules(规则)还有spirit(精神),女王也很耿直的不愿认输,竟然骂了一句脏话,可见孩子们的脏话都是从周围环境里学的。关于早盘输掉queen,我在quora看了一些回答,主动弃局似乎是惯例,毕竟在先输queen的情况下胜盘的情况微乎其微。而女王拍黑板擦的工作,简直是我初中作为卫生委员的日常。

第三场对局,战局焦灼但女王赢下了对局。这时老人提点女王Sicilian Defence(西西里防御) 感兴趣可以参考这个wiki界面。这是一种后手开局的走法,主要应对King's Pawn Game (王兵开局),既1.e4。之后老人给女王说起,棋盘上每一个格子都有自己的代号,比如KB3。为了让大家有直观理解,附图如下。

可见KB3,既Knight(骑士)从KN1道KB3.

这里K1如果按照字母顺序排列是对应e,所以 1.e4的意思是,第一步K2位置的Pawn(并)前进到K4。我注意到的一个细节就是,女王并没有用老人教的西西里防御hhh

而基于母局西西里防御,老人教了她Dragon Variations(龙式变招)和其中的Levenfish Variation(列文菲舍变例)。 补充知识页面。这里本剧的一个细节很赞,老人说列文菲舍变例的同时,画面给到了白方骑士从KN1前进到KB3,既6.F4 正是所谓的列文菲舍变例( B71 5.Nc3 g6 6.f4 (Levenfish Variation)中的第六步)。Najdorf Variation(纳依道夫变着)。补充知识页面。在这个过程中,女王飞速的进步。并引出了本片的点题开局,The Queen's Gambit(后翼弃兵). 鉴于是与本剧标题同名的开局手法,附图如下。

1. 白棋d4, 黑棋d5 2.白棋c4. 而因为“由于c4的兵可能会被吃子得名,后翼弃兵”.

配乐整理:

最喜欢的一首歌

1. "Venus" by Shocking Blue 这首歌出现过2-3次。" I'm your Venus I'm your fire At your desire" 一度被我听成了phoenix。。。 巴黎输比赛回家后穿内衣酗酒跳舞

2. "Yeh Yeh" by Georgie Fame. 歌词I say Yeh Yeh! (这歌词容易被人占便宜)第六集 女主在Benny家快棋车轮战

3. "(I'm Not Your) Steppin' Stone" by The Monkees. 这首歌我没有印象出现在本剧的什么位置,但是后面美国政府派来保护女主的特工对她说:“你比The Monkees还火。” 感谢豆友指出:“ 女主从墨西哥回去后在家酗酒穿着内衣跳的那首 ”

4. "The End of The World" by Herman's Hermits 太经典,出现在第三集结尾。

5. "You're the One" by The Vogues 第三集电视机里女生聚会放的那首歌。

6. "Finale/Hallelujah" by Alfred Newman 第一集片尾的歌,出自电影《圣袍》。

7. I Can't Remember Love by Anna Hauss 女主在餐厅里的那首歌,歌词是I remember love, I remember nature, etc. 这首歌被问的很多,也很难找到。我从油管上看到的信息是,这首歌是Anna Hauss为了本剧做的原创,尚未发表(欢迎大家帮忙更新更靠谱的信息源)

8. "The Gift" by Lukas Frank 第四集的片尾曲,更喜欢 Storefront Church这个名字。

9. "Fever" by Peggy Lee 非常经典的一首歌,感觉豆友提出。Harry在女主家下棋的时候女主跳舞

10. "Teach Me Tonight" by Nancy Wilson 第五集的结尾

11. "Stop Your Sobbing" by The Kinks 第六集开头 Benny车上合唱

12. "Tut Tut Tut Tut" by Gillian Hills 第六集 女主买下房子重修装潢

13. "Jimmy Mack" by Martha and the Vandellas 欢迎补充

14. "25th of the 12th" by Bill Compton 欢迎补充

15. "Somewhere I Belong" by Gabo Szabo 欢迎补充

16. "Bert's Blues" by Donovan 欢迎补充

17. "Along Comes Mary" by The Association 第四集 女主在俄语同学家放飞自我

 3 ) 随便分析一下Benny

重看了一遍他和Beth开始的那段情节,哈哈哈。 他真是个自大狂。最后终于没忍住。睡完了还被翻白眼晾在一边,好笑死了。

最开始在拉斯维加斯,我们第一次听到他的性格,是妈妈问Beth,"你说的那个谁来着,Bobby?” “Benny Watts" Beth答。妈妈说,他是全美冠军啊。Beth不无戏谑地说:He's Benny Watts! (言下之意,独一无二,无人能及)。

等到1967年Beth和Benny在俄亥俄州大学校园里美国冠军赛,两人遇到,Benny一开始就发牢骚,说环境太差,棋子是塑料的,没有记者电视台报道。虽然是抱怨,感觉又像是吹嘘。整个比赛过程Benny各种跑来和Beth搭话。本来正在豪不谦虚地接受记者采访(记者:“你对学棋的年青人有什么建议吗?” Benny:”首先我建议他们读我的书”。xDDD),然后看到Beth马上就扔下记者追过去。要Beth晚上来和他们一起玩,下speed chess。被拒绝。

晚上Beth去cafeteria倒咖啡,她走进屋子Benny立刻叫住她,指着他们正在下的那盘棋问看法,然后又怂恿Beth和他下speed chess。还打发他的side kick小跟班朋友给Beth买咖啡,给他自己买果汁。还“倒杯子里,不要放在塑料纸盒里的”。他倒挑——你看他家里家徒四壁的样子,还挑挑拣拣的。哈哈哈

第二天Beth一个人坐在长椅上,Benny又来找她,说抱歉我不是和你打心理战。(顺道说,美国校园的气氛真好——至少银幕上看起来是)

Beth击败了他之后。他们一起喝啤酒。我猜,他对她有一点意思,肯定不是一天两天了。当Benny看到她喝酒喝得很厉害,大概是心里怜惜(他开始说自己不喝了,但还是把Beth多叫的那瓶酒拿到了自己面前,怕Beth喝多)。然后他开始绕圈子,”你需要一个陪练。不是Harry Beltik那样的,更成熟一些的。。。“ Beth一定心里好笑:who do you have in mind? Benny绕了半天圈子是问她来纽约和他一起。Beth碰了他的头发,他一定可得意了,但是表面上忍着,说的是”我猜你当然喜欢“,还”about sex, forget it"。

实际上Benny是个自大狂,心里偷偷对Beth有种渴望,但自己又不肯做出主动的举动,所以有意无意地勾引人家。估计他对很多姑娘都是这种招数。

在纽约有几个细节也很有意思。他们一进门,Beth看到桌上那几本杂志都是Benny封面的。自大又自恋可见一斑。他们一起练棋。有一次Beth发现著名棋手Fine以前的棋局里有失误,她喜滋滋地给Benny演示看,Benny坐在她斜后方,拍了她了背,还捏了她的肩膀(若有若无地在撩她)。你看Beth当时的表情,愣了一下。明显两人是有点相互吸引的tension在的。

Benny那些朋友来了,他们问Beth要不要喝酒,Beth看了一眼Benny,说不喝。Benny的表情:小小的惊讶,然后暗自开心。(Beth听他的话,拒绝酒精,他心里既欣赏又喜欢)。他的朋友之一让Beth做象棋problem,她很快就做出来了。“从没人这么快过”。Benny也是面露得意,好像是那种“我喜欢的妹子,我当然没看错”的表情。

然后当然就是压倒Benny的最后一根稻草,Beth要玩speed chess,在哪倒下在哪爬起来,把他赢得毫无尊严。“Nobody has done that to me in 15 years." Benny从来都是别人追捧的角色。他等着妹子自己来上钩,结果Beth就不是那么好搞的主。最后他投降了,捉住她的胳膊:do you still like my hair? 他应该是在这种情况下不经常主动,所以问得试探。

当然,这么个自大狂后来的确因为Beth伤了不少心:你宁可自己喝酒也不肯来纽约和我在一起!

我觉得好笑的是,这么个潇洒不羁的自大狂,却是Thomas Brodie-Sangster演的。真爱至上里为了爱情不顾一切学打鼓的小男孩,真诚地不行。还有Bright Star里非常懂事的弟弟,看着他姐和Ben Whishaw演的济慈谈恋爱。这回看到他换个形象,耳目一新。Benny真是个可笑又可爱的角色。Sangster是剃了那一撇胡子马上变成干净懂事的乖男生,留着胡子就是潇洒不羁的摇滚青年是吗?(实际上他的胡子看上去与年龄不符)。我没有看过他演的保罗麦卡特尼,现在很想去看一看了。

他在纽约公寓里脚踏充气阀的那一刻,光亮的皮鞋,腿显得好长啊!真的很好看。

我写了这么不正经的一篇影评。哈哈哈。这个剧表演的情感细节非常丰富,值得再看。

 4 ) 一些比较意味深长的细节

这部片子大热,很多优点讲的人太多,这里不再赘述。我谈谈自己感受到的优点和缺点。

先说缺点。前几集非常惊艳,但从第5集开始有些拖拉,居然有沉闷的感觉。可能因为后半段我有点难以代入,就觉得哈蒙太顺,天才人靓,总有人没心没肺地帮她。所以她碰到的所谓挫折,成长的烦恼,都显得有点矫情。大家公认这片子优点就在于没有为了戏剧性效果而故设剧烈的对立。但另一方面,哈蒙的天才如钻石般过于耀眼,在庸常的生活和碌碌的世人背景之上,这剧情难免显得疏离和有些不现实。

所以说这部片子是典型的爽剧。可能因为恰逢其时,在这多灾多难的2020年,满足人们对奇迹、美好和温暖的渴望。也许过了几年,她的评分会下降。

不过我还是挺喜欢这片子。再说说我喜欢的几个小细节。

哈蒙与校工在地下室下棋。校工发现哈蒙是不世出的天才(you are something),便叫上高中国际象棋教练。下完后,教练为他俩拍合影。校工坐在那里略微转向镜头,一如既往地板着脸。小哈蒙站在旁边,突然默默靠近校工,悄悄把小手搭在校工肩膀上。这一幕很感人,奠定了影片温暖的风格。

影片最后,成年后的哈蒙在学校地下室发现了校工的剪报,其中就有这张当年的黑白合影,不禁热泪盈眶。

哈蒙的继母让人印象深刻。开始以为她是个小气、刻薄的女人,尤其当她提出要佣金时候,以为后续是天才少女与贪婪继母斗争的故事。这部片子好就好在没有把人刻画得善恶对立。哈蒙的继母对哈蒙的关心,就是典型的母亲对女儿的感情,是日常细腻的关心,女人之间的话题,还充满了虚荣、爱享受等等普通人都有的特点,惟其如此显得更加真实,也让哈蒙对继母的爱更加诚挚和持久。

所以继母去世后哈蒙回国在飞机上的一幕尤其感人。她买了两张机票,一张为自己,一张为继母。她接过空姐端上来的一杯酒,喝之前,突然停了一下,转向旁边这张空的椅子,闪过一丝悲戚的笑容,对着空椅子敬酒,一如过去继母和她每次坐飞机去比赛时,一边喝酒一边开心地说着闲话的时光。这时哈蒙脸上潸然泪下。

在哈蒙雨夜回到肯塔基家后,看到茶几上是继母离开时用过的茶杯,杯沿上还留有继母的口红。熠熠生辉的细节。

片中的选曲和配乐也很有品位。看过一篇资料,最开始导演 Scott Frank要求只用钢琴配乐。但为本片配乐的作曲家 Carlos Rafael Rivera 认为,随着哈蒙世界的扩大,必须加入更多的乐器才能符合故事的发展。所以前几集里钢琴比重较多,后面则是乐队的编制。

有必要提一下继母弹的钢琴曲。在第二集开始,哈蒙在客厅里看见继母在弹钢琴。继母弹的是法国作曲家萨蒂的《玄秘曲》第一号。萨蒂在音乐史上地位不是非常高,他的作品不管在音乐会上还是唱片中比例都不算多。他的作品更适合作为背景音乐,比如在商场、展厅这些地方播放。《玄秘曲》第一号以及这一集结尾继母弹奏的另一首曲子《裸体舞蹈》第一号是萨蒂最有名的曲目之一,其中《玄秘曲》据说在Spotify上播放次数超过两千五百万次。

这两首曲子都非常优美,但我还是比较好奇为什么让继母弹奏萨蒂的曲子,毕竟萨蒂不是特别有名。有可能肖邦的很多曲子成了大俗曲,莫而扎特的曲子过于明亮优雅不适于继母郁郁寡欢的性格。巴赫的曲目过于理性,完全不能想象继母会喜欢。贝多芬的曲目则太艰难,继母提过害怕人前弹奏,可能对自己的技术不太自信。这么说下来,萨蒂的还真是不俗的选择。萨蒂本身就是命运多舛,最后死于肝癌(继母最后死于肝炎)。《玄秘曲》和《裸体舞蹈》都有一种淡淡的伤感,听起来特别孤独,很符合继母的心境。

继母弹的是《玄秘曲》

这部作品的各个细节都很讲究,不仅仅是对战的棋局,连选的音乐也不落窠臼。

在对战俄罗斯棋王博格夫中 ,影片展现了全人类不分国籍和意识形态对国际象棋的热爱。当场内每走出一步,必有一小童快步跑向门外,大声播报,场外无数爱好者随即在手中小棋盘上依照落子。配上管弦乐,这一幕很有史诗般的风格

我觉得就是这一个又一个小细节,让整部片子看起来让人很过瘾。虽然我们绝大部分人对国际象棋不了解,对那个时代也已经不熟悉,但还是不自觉沉浸在那个世界里,陪着女主角一路打怪,在这2020年。

 5 ) Netflix塑造的体育精神

这部戏里,Netflix没有一味的黑俄罗斯,反而通过刻画俄罗斯棋手有气度接受失败,因为与女主这样厉害的对手交手而感到兴奋 俄罗斯百姓也没有因为国籍民族有任何唱反调的表现,因为是女棋手先是赢得俄罗斯女性们的喜爱,而后更是俄罗斯男女老少的崇拜。

而女主本身,真心爱象棋,不接受美国宗教团体的代言,也不愿意到白宫觐见总统,或者任何政治活动,反而在结尾处与真爱象棋的普通人俄罗斯人一起庆祝,俄罗斯人对象棋的热爱也感染着女主。Netflix这里塑造的体育精神才是真正的体育精神,倾佩选手的才华能力,看到超乎常人的技能,不论性别,民族,政治,宗教,肤色。不政治化。在什么都要政治化的今天,只去关注人们本身,加深理解,也行是解决现实纷争的答案。

这部电视剧令我想到另一个问题,追求理想和现实。如果才能只能支撑追求梦想的一小段路怎么办,女主是幸运的,天生自带光环,那些masters也是象棋界的精英,但是在竞技体育里只有输赢。所以很多热爱象棋也有才华的人最后选择了其它行业。认识自己很重要,如果发现自己真的没有这个才华早点放弃才是正确的选择。

 6 ) 剧评 | 缺乏想象力的大女主剧情,是女性之光?

如果能被支持你论点的人围绕,你就不需要做太多思考。如果能被享有同样认同的人围绕,你就不需要努力去创造一个独特的自我认同。如果能被行为举止相同的人围绕,你就不需要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
——摘自《我才不是女权主义者》

一如“爽剧”这个定义,这部剧是令人爽的,又好比片中女主所经历过的(不知是否完整呈现)的性爱一样,也是枯燥扁平和无趣的。

母亲遭遇车祸去世,被送往孤儿院,被收养后再遇养父母分居和离异,涉及冷战时代美苏的棋术交锋,外加一众前任能够毫无嫌隙地自称幕后棋术智囊团,这种爽剧的设置,不禁令人怀疑,是不是美剧的编剧,或者是原著作者都开始,或已经受到了国产剧的大女主剧情的荼毒了?

如果你能因为这部剧集喜欢上国际象棋,这无疑是很好的,如果你在看完一次次女主角瞪大眼抿着嘴托着腮如同能力开挂后的棋术表演后,仍然无法对国际象棋产生兴趣,但只要你为这一场演出产生过畅快的感觉,这也无可厚非。

《后翼弃兵》截图

但千万不要觉得这是对女性的认可和激励,带着这样的思维回到需要无时无刻背负荆棘和沉重负荷的人你,在意识到自己的人生不过是普普通通和平平凡凡,既没有命定的王子,也没有捧月的小矮人以后,你兴许会产生严重的自我怀疑。

女性主义真的是那样的吗?那些夸它能够与《美国夫人》相媲美的人们,良心真的不痛吗?脑子真的还健在吗?

当女性主义变得空洞,就会发生这些事情:在任何人都觉得可以随意披上其外衣,以女性主义之名行不义之实。【1】

是的,即便豆瓣里有不少赞誉,评分甚至都突破9分,甚至还有因为女主性别而直接冠以“女性主义”头衔,并认为这是某种意义上的女性的进步,但我仍然觉得这部所谓的爽剧,并没有承载到这些品质。刨去性别因素后,即将女主的性别换成男性,我们能看到的不过是一部极其普通的,有点香艳的棋皇成长打怪史。

《后翼弃兵》截图

仅仅只是因为主角是女性,就加上各种名不副实的赞誉,不知道是真的蠢还是真的既蠢又坏地消费者女性主义这符号。

要说她跟女性主义有关,把它放到跟《美国夫人》一个水平线上,真是离谱了,但也侧面反映出了一个问题,这是对于女性主义的一厢情愿和过分苛求。

Beth Harmon的角色设置就很值得品评,天才和天赋都是可遇不可求的,还有能够撑起各种引人羡慕的服饰的身材,面部妆容的平整程度有如搪瓷肌的洋娃娃,还有床上运动后仍然可以不凌乱的发型。

最后定义她的方式,是让她在男性占优势的领域里,战胜了最强的那一位男性。

《后翼弃兵》截图

但由于历史上似乎并不存在Beth Harmon这一号人物,与剧情比对起来特别相近的,是一个叫做Bobby Fischer的国际象棋大师,也曾经有过一部,关于其生平的传记《弃卒(Pawn Sacrifice)》改编的电影。

这不禁令我怀疑,是不是这些信奉女性主义的作者和编剧导演都已经逐渐确信,甚或是持续地自以为:女性,甚至是女性主义者的胜利,就是将体制内摆放着男性的位置,把男性替换成女性即可?

这么些的事实证明,原来各种有着女权理念或者夙愿的女士们,都有着如此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女性主义就是要完美,女性主义就是要比男人强,女性主义就是要在男性固有的制度内爬到高处,女性主义就是男女性别简单交换成为男性做男性正在做的,过男性正在过的生活。

《后翼弃兵》截图
力争上游并不是体制改革,你只不过是加入了那些既得利益者的圈子,并且让自己成为排除、剥削他者的人而已。换句话说,你,即便作为女性,也是父权体制的一分子【2】。

唯有先接受自己被边缘化的事实,我们才可以停下来思考,如果会被纳入体制,那我们到底想要参与一个怎么样的世界。因为一旦女性被全面接受(而且这天或许即将来临),一旦我们开始拥有权力,而不是被权力支配,到时候我们就没时间停下来思考了。理由很简单:一旦我们成为体制的一部分,而且获得好处跟男性相当时,我们压根就不会在乎现在是换谁受苦了。【3】

所以,那些不够完美的女性,那些不是身在高处的女性,那些不够成功的女性,那些不能演绎凡学的女性,那些不能像男性拥有后宫一样拥有一种为其出谋划策的男友们的女性,都不是真正的女性主义者了?

以及,我们竟然会去意淫和羡慕1960年代,某位女性近乎无意识的“先锋”行为。那只能证明女权主义在我们这里,走到此时此刻,真的还不如1960年的美国。

《后翼弃兵》截图

>>如何看待独立抚育子女的女性?

除了女主之外,这部剧集的其他女性角色才是最值得关注的,数学博士的妈妈(体面的职业),带着女儿独立生活、不依靠男人(选择脱离婚姻),这种高品质独立的姿态往往就容易被标签化为女权。

《后翼弃兵》截图

剧情最后透露的真相是,妈妈到最后怀疑是去找了Beth真实的生父寻求帮助,一个披着“超酷”外衣的高知女性,最后是在求助无门后,选择与Beth同归于尽。

《后翼弃兵》截图

这里涉及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过度吹捧女性的母爱和奉献精神的代价,至今仍有很多女性意识到,但仍旧不愿意承认或者相信的事实,是妈妈可能不一定有绝对意义,或者是全天候在线的母爱光辉,离异母亲的角色是最不适合独立抚养孩子。

但为什么我们的B计划是要想办法全部都靠自己?我们——作为个体——得要自己赚钱、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下厨料理、发展并维持自己的风格与品味、决定自己的自由时间如何安排等等,直到我们离开人世。以自由之名,我们逃出了社群、城镇、部落,以成立家庭与血缘连带关系。以自由之名,我们逃出了家庭与血缘连带关系,以创造核心家庭。以自由之名,我们逃出了核心家庭,以成为独立的个体。
《后翼弃兵》截图
然而,在这段路上,我们丝毫不曾认真考虑过,要打造一个相应的社会单位,提供我们替代过去那些群体所提供的支持系统。

确实,有许多支持系统明显是建立在对女性的压迫上。社群常常被认为是一种用来控制行为、维持一致性的系统:家庭则常常被认为是一种确保女性维持温驯顺服的方法。但我们实在太矫枉过正了,只因为我们曾受到伤害,我们就因噎废食、全面拒斥整个体系,却从不停下来反思,这些系统多数时候如何帮助我们。【4】

在invisible women里提到,女性在家务以及照料家人的事务,属于不计算报酬的工作,因此必然要同时承担照料子女和养家糊口的工作,社会不倾向提供协助,而倾向认为无法兼顾是女性缺乏母爱和失职。

几乎在每个国家,妇女在所有非市场工作中都承担了不成比例的份额,而且总体上往往比男性工作时间更长"【5】

在欧盟,25%的妇女将照料工作作为她们不参加有偿劳动的原因,而男性只有3%。在英国,有年幼子女的妇女比没有子女的妇女就业时间更短,而男子的情况则相反。这与墨西哥的情况相吻合,2010年,46%有幼童的母亲从事有偿就业,而无子女家庭的妇女则为55%。男子的数字分别为99%和96%。在美国,年轻女性的有偿就业率其实相当高,但在成为母亲之后,女性有偿就业率急剧下降,或者是"正在逐步推迟"。【6】

第二问题,则是在Keeping Women and Children Last的开头有简单的叙述:

事实上,我的父亲非但没有受到批评,反而被许多人视为英雄。他经历了巨大的悲剧,而他却留在家庭当中,独自抚养他的小女儿。人们说他是多么的尽职尽责,多么的关爱。还能把一个没有母亲的女儿抚养成人。当然,很多人鼓励他再婚。每个人都有一个他 "必须见一下 "的女性。但从来没有人说他在颠覆美国家庭或美国社会;从来没有人说没有第二个父母会导致我辍学、犯罪、未婚生子、吸毒或酗酒。从来没有人说过,只有父亲一个人不能爱我和管教我。【7】

是的,对于离异的女人和婚外生子的女人视角,其实是有很大的偏见的。我父亲得到的一些同情和钦佩,固然是由于他是个鳏夫。但也是因为他是男性、富裕、白人的缘故。他不但没有被诋毁和鄙视,反而因为他的勇气、他的坚贞、他对家庭的奉献而受到钦佩。【8】
《后翼弃兵》截图

当我们只关注Beth作为一个天才曾经历过的原生家庭创伤,我们试图将她后续私生活的不堪(包括随意的性生活和滥用药物和酒精),简简单单地定义为是缺爱和原生家庭问题时,我们实际上并没有察觉到——

作为数学博士的单亲母亲,本可以更好地培育她所生育的天才女儿。

>>被忽视的女性成就所需。

我们简单地想象和定义了天才的性格和人际交往能力,再简单地想象和定义了培育一个天才所需要付出的努力,一切好像都是与生俱来、命中注定的,是不是为了也让我们能更容易地接受,女性天才们陨落是自然、正常和预料之中的?

《后翼弃兵》截图
说女性可以从任何一个产业内部去“改变文化”,完全是一个彻底的谎言。就算女性是带着改革的心进入体制,那个心对于彻底改变体制也是毫无帮助。这个体制比你资深太多了。它所吸收的毒素已经比你所希望带来的改变还要多太多,就连让它慢下来的机会都没有。【9】

《后翼弃兵》将女主的人生放置在,本由男性占据优势和话语权的圈子当中,并且以成长打怪的形式,以一次次的挫败后的混沌和自我提升,最终打败了大boss一样存在的苏联选手Vasily Borgov。

然后,臆想出在莫斯科被一群苏联老百姓簇拥讨要签名的场景,连公园里下棋的老大爷都能轻易认出女主和喊出他的姓名(大爷的表情甚至都令我想起了至今如同迷思一样的景田太空水的某个广告),并且自鸣得意觉得这是女性的胜利?

《后翼弃兵》截图

在我们继续讨论到底是不是男女性别调换了就公平了的问题钱,我们可能需要先看看,女性之所以不容易在男性话语权更高的领取取得成功的案例——

英国妇女设计服务机构前主任温迪-戴维斯(Wendy Davis)对一袋水泥的标准尺寸提出质疑。她指出,对男人来说,这是一个舒适的重量--但实际上并不一定要那么大。'如果它们再小一点,那么女性就可以举起它们。戴维斯还对标准砖头的尺寸提出了质疑。'我有我[成年]女儿拿着砖头的照片。她的手都拿不过来。但[她的丈夫]丹尼的手却能很舒服地握住它。为什么一块砖头一定要那么大?不一定要那么大 '。她还指出,典型的A1建筑师的作品集可以很好地套在大多数男人的胳膊下,而大多数女人的胳膊却伸不圆--又有她女儿和丈夫的照片为证。【10】
《后翼弃兵》截图
标准的钢琴键盘不仅使女钢琴家难以与男同事达到的赞誉水平相提并论:它还影响了她们的健康。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对乐器演奏家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发现,女性音乐家因工伤而遭受的伤害 "不成比例",键盘手是 "最危险的 "之一。一些研究发现,女性钢琴家比男性钢琴家遭受疼痛和伤害的风险高出约50%;在一项研究中,78%的女性和47%的男性患上了RSI。【11】

女性不仅仅要在本不考虑她们先天因素所设置的规则中拼搏,还得在社会和舆论的压力中不恰当地审视自身所需。

当男性以“好女人/好女孩”来为女性贴上“适合结婚”的标签时,女性便已经在这种男性凝视下,着手开始自我阉割,以适应这优胜劣汰的规则。

《后翼弃兵》截图

Beth的继母显然就是这种社会环境下极其普遍的受害者,她过着《女性的奥秘》当中描述的郊区家庭主妇的生活。

她被阉割的前程和梦想,变成了日常生活无尽的空虚,她甚至被那些灌输过她“婚姻是女性的唯一理想/寄托/未来”的氛围继续灌输着“有个孩子你和你的婚姻肯定能好”的念头,而在领养Beth以后的母亲角色,也正是反映出她其实并没有特别热衷于担任母职的想法。

《后翼弃兵》截图

而生母企图同归于尽,和继母的有了孩子也不见得满足和幸福的人生,才是Beth无法对婚姻和生育产生好感的主要原因。

既没有体恤女性的生存处境,也没有提供一些解决的方案和可能(社区和群体上的协助,在当时实际上是存在的,在《阶级时代》也曾有过关于集体力量来养育孩子的社会氛围),我们抛弃了那些需要被看见的女性,却为了这种如同中了乐透一样的天赋和几乎一生顺遂欢呼。

>>性自由=女权的胜利?

这已经不是第一部剧集让我有这样的困惑了,所有女性解放的思想当中,我最提防的就是这种片面的性解放。

单方面从女性更改性别成了男性,以数量来跟男性进行绩效一般的比较,女人总是会错觉自己也可以有后宫的戏码,也以为拥有了后宫等于是与男性平等了。

《后翼弃兵》截图

Beth的好几次与男性间的互动(撇开我看的版本会有删减的可能),从她在完事后的状态来看,她不过是一个还没有真正完成性觉醒的多伴侣女性。

自由固然是觉醒的基础,但没有觉醒的自由是无意义甚至是有害的。

她充其量只是在很嬉皮地活着,但不知道自己从中可以得到些什么。这种性关系本身就乏味无趣,所以,从对于伴侣的工具人的性质作为考量,她最终能够持续保持朋友关系的前男友们,就不包括第一次体验的那个俄语课上的同学。

Beth至少是意识到了,相比婚姻、恋爱和身体关系,队友情谊反而更有价值一些,而这一套理念,本质上就是男性内部最根深蒂固的那一套思想。

>>因为是女性,所以酗酒滥药问题说好就好?

关于酗酒滥药的问题,其实美剧里有多许许多多的同类剧情,时间上比较接近的作品就有《回归之路》、《我们这一天》、《马男波杰克》等,而且最令我好奇和感兴趣的一点是,这里也有刻板印象,就是这种滥用药物和酗酒的主体大多数白人男性群体(《马男波杰克》的配音也是白人男性)。

为了能够让Beth在这男性体系内向上攀爬显得更为自然,她便“必然”需要经历这群白人男性的最痛——酗酒滥药的问题。

《后翼弃兵》剧照
《回归之路》电影截图

但编剧显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剧集数量来讨论这个问题,她变成了一个随时能打败各种依赖症状的神奇女侠,只要觉悟了就能戒除。

所以,Beth不仅仅是天才,还是一个超人,她的内在也像她那翻云覆雨以后仍然不会乱的头发一样,完美无瑕。

《后翼弃兵》剧照

我们企图塑造出一个令人欣羡的女性形象,然后再藉由她的性别,通过引起女性主义信仰者的欢呼,顺势将女性主义的准入门槛大幅调高——

你没有窈窕的可以驾驭时尚的身材、你没有精致的面孔和一丝不苟的妆容和发型、你没有来自母亲的天赋、你不够有个性不懂得离经叛道离群索居、你没有大房子付不起房贷、你没有被前男友众星捧月、你不能在男性竞争最激烈的系统内攀爬到高处,你没发说戒断就戒断酒精和药物依赖的能力……

你如果没有达到上述近乎苛刻的标准,你就不可以说你配得上女性主义者的称号。

是的,你不配

《后翼弃兵》截图

>>一点后话,

父权体制内的向上攀爬,

是否等于女权的成就?

近年我发现相一些披着女权主义的强行政治正确的片子也会得到吹捧,我不由得开始怀疑,我们已逐渐将女权主义变成了一个精神上的消费符号。

只要是女性担纲的那都是女性主义的作品,只要是大女主的都是女权主义在影视行业里的胜利,而这部剧集最变态的地方,是隐隐约约地将观众对于正确的女权认知导向了一个错误的方向,要天才要成功要在业内超越男性,或者像个男性那就是真正的女权意识觉醒。

《后翼弃兵》截图
当那些——姑且先称为传统的——女性们为女权主义者“感到抱歉”时,她们的作为跟我们其实相去不远。我们都以怜悯作为自我防卫机制,当我们对某人感到抱歉时,我们就不需要为对方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所相信的东西,赋予任何价值,也不需要去倾听他们对自己的信念有什么不满。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不带任何偏见地,好好坐下来询问这些女性,我们所提供的东西哪里不够,那么我们或许就可以再往前走——不是朝说服对方改宗的方向,我们不能继续这样想了——相反地,我们应该进一步看见自己计划的局限:我们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聪明。也许这些女性的不快乐,跟我们的不快乐其实是相同的。【12】
《后翼弃兵》剧照
真正受到阻碍的,是我们的想象力。我看了许多女性作家写的书以及许多女导演的电影,她们向观众展现女性角色具有价值的方法,是让作品中所有男性角色都爱上她。即便女主角身心受创很深、个性很难搞,或者为了进入亲密关系曾经经历过一堆鸟事,男性角色们还是会众星拱月,表达他们的心意,告诉她:他们随时都在,只要等她“准备好”,然后深情款款地望向她。【13】

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剧情,能够让人觉得雀跃和惊喜也是够令人费解的。

《后翼弃兵》封面

参考书目:

  1. 《我才不是女性主义者——一部女性主义宣言》Jessa Crispin著/柯昀青 ISBN 978-986178513-4 2020年4月1日初版;
  2. 《Keeping Women and Children Last》Ruth Sidel著,ISBN 978-0-14-027693-0 1998年版;
  3. 《Invisible Women/Data Bias in a World Designed for Men》Caroline Criado Perez著,eISBN 978-1-68335-314-0 2019年版;

附注:

1. 【1】、【2】、【3】、【4】、【9】、【12】、【14】摘自《我才不是女性主义者——一部女性主义宣言》;

2. 【5】、【6】、【10】、【11】摘自《Invisible Women/Data Bias in a World Designed for Men》;

3. 【7】、【8】摘自《Keeping Women and Children Last》;

延伸阅读:

1. 《不只是厌女》/《Down Girl/The Logic of Misogyny》,Kate Manne著;

2. 《阶级时代/穷小孩与富小孩的机会不平等》,Robert D. Putnam著;

3. 《这是爱女,也是厌女》,王晓丹主编;

4. 《婚姻史》,Elizabeth Abbott著;

5. 《女性的奥秘》/《The Mystique of Female》,Betty Friedan 著;

6. 《女人的一个世纪》/《A Century of Women: The Most Influent Events in Twentieth-Century/Women's History》Deborah G. Felder著

 短评

事实证明没有人不喜欢聪明的人

4分钟前
  • 小虎大象
  • 推荐

网飞的剧果然够给劲,女主一路的成长和升级打怪让人热血沸腾啊,最后终于赢了博戈夫那一刻要是她的养母也在就好了。

7分钟前
  • 黄焖jimmy饭
  • 力荐

不懂棋也不妨礙,甚至每一集裡面的棋局那裡都好好看,女主眼睛好大,像小鹿,好漂亮,棋局時候的BGM好舒爽,看完後還蠻想讀原著的。

10分钟前
  • 马里奥
  • 力荐

非常好,奈飞终于出好剧了。超越了国别、政治、性别、过往,一个独立而自由的人。五星推荐!十月必看剧目。

13分钟前
  • 和菜头
  • 力荐

一口气看完居然有一种看完一部电影的感觉 爽剧

15分钟前
  • 清水和豆腐
  • 力荐

下快棋那几段剪辑简直在告诉人们下棋也能非常酷。女主演得好棒,这张脸应该是好莱坞青少年组比较特别的存在了。所有配角也都各自散发光芒,对苏联人的刻画也很有意思。因为此剧还回忆起小学在校训练国际象棋并参加比赛的时光,那时人们还没有被智能手机占据心灵,书包里会放一盒棋盘。

20分钟前
  • 東急亞雪
  • 力荐

一下午看完了,大女主爽剧甩艾米丽十条街。沉迷女主美貌无法自拔!好有气质啊!就是女主这么美又厉害为啥安排的男友都是穷鬼?二号男友就是下棋厉害点呗,长得好矮哦,还住地下室,事后张口闭口就是下棋😂。除了最后一位感觉还好点。七集是前男友联盟吗?都在帮女主团宠无疑了!就是有点心疼萨贝,真是世上最爱女主的人了吧?(我感觉她妈和她就是互相的依靠和利益关系而不是爱)拿的是祭天剧本吗?女主状态恢复的必走路线?女主为啥当初赢了比赛也不还钱,火了这么多年也没去看过人家这点感觉有点疑惑,不至于这么冷血无情吧😦导演刻意安排的嘛?

21分钟前
  • 雅熙
  • 力荐

一口气肝完。女王凭借过人天赋和贵人与后宫相助,一路打怪升级击败毛熊,成为新一代象棋界顶流的故事。全剧基调和女主疏冷淡漠的性格一样,不煽情不流于表面,情感表达细腻又淡然。女主不拘泥于一方天地和小情小爱,全身心投入象棋事业,这样的大女主剧请多多益善。此剧对于女性角色的刻画也是一大亮点。被丈夫抛弃毅然和女主一起开创事业的养母,同是孤儿出身靠自己努力当律师的黑妞酷飒闺蜜,身残志坚的孤儿院女院长,通透又洒脱的女模特等等。

23分钟前
  • 秀了个咻
  • 力荐

7集展现天才成长之路,智力的优越性让他在学业中成为佼佼者,而在成长环境中的与象棋启蒙老师的相遇成为了她未来闪耀之路的起点,成长中也有苦痛,凭借自己的力量恐怕也难以脱离苦沼,但恰有朋友相助,儿时伙伴或者棋友、甚至国家助力,女主光环闪耀。。。感叹女主另一明智明的决定是学习俄语,最后和老爷爷们下棋那段真是太感人了~寻找到并投身于自己感兴趣的事业中何其幸运,而它最后又会带你见到更好的人和景(理想状态)~

26分钟前
  • 一滴沥青
  • 力荐

真的很爽。看到有人质疑女主为啥不还那10块钱,我其实挺理解的,对于感情疏离的人来说,不想断开和关心的人的最后一点联系总是这样,还了10块钱两个人的关系就彻底结束了。

31分钟前
  • 虾坨坨艺仔
  • 力荐

国际象棋版麦瑟尔夫人+美国夫人+梅尔罗斯。最后一集好俗气啊但我仍然不能免俗地在每一个泪点留下眼泪。

35分钟前
  • fushia
  • 推荐

爽片,我喜欢!说土味也挺土味的。最后一集我还看哭了(泪点也很土味)

39分钟前
  • 路旁野狗
  • 推荐

妳必须要有天赋够努力才能逃脱层层桎梏,妳必须是万里挑一的女性才能在男权社会脱颖而出,没有比这更现实的了。

40分钟前
  • Lanita
  • 推荐

太好看了吧!这部剧真的有太多话可讲,一两句是概括不完的,看得人真爽!就如同用聪明人的视角在看世界一样!太喜欢了!就像你在过一种人生,而你却还搞不懂人生时,你已经在人生的这条路上了。

43分钟前
  • 做到了才最开心
  • 力荐

“男人会闯入你的生活教你做事,但并不代表他们比较聪明,多数时候。他们比较笨,只是教人做事让他们更有面子,他们会教你怎么把事情做好,尽管让他们吹,你过你的人生,想做什么就去做。”

45分钟前
  • 桃子乐
  • 推荐

只看了4集,觉得很一般啊。首先,它在割裂女性群体,把爱烤蛋糕派、对男孩子感兴趣的女孩子和聪明独立的女孩子作了完全的对比和割裂,这完全是一种male gaze; 其次,女孩所遭遇到的困境似乎也仅仅局限于偏见和流言碎语,而不像我的天才女友一样,直接反映普通女孩会在一生中或多或少遭遇到的教育受限、骚扰、暴力等等问题,女主的认知能力发达到她只需要带着一颗大脑就可以征服全世界。始终觉得这片子带着一股男性视角的慕强臭气。

49分钟前
  • AprilRoro
  • 还行

网飞出品,多 半成品;这次却是久违的“丝滑”。神童,不神化。“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棋盘是她的江湖。

50分钟前
  • [未注销]
  • 推荐

日子那么苦,不看点爽剧留着腌苦丁茶吗?

52分钟前
  • elfish
  • 力荐

下半年最值得看的美剧,不懂国际象棋也一样看得热泪盈眶、激动不已,天才女主,尽管也挣扎,但身边遇到的都是好人,有太多的机会剧集可以走向俗套的狗血,但都没有,只是keep on winning!

55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力荐

我抽烟喝酒搞男人,但老娘是世界冠军。

59分钟前
  • 粟阿姨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